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:變數據爲資產 重塑Web3經濟

數據資產化:構建下一代Web3數據基礎設施

在當今數字化時代,"數據是新石油"這一說法已廣爲人知。然而,現實中能真正從數據中獲得價值回報的人寥寥無幾。全球95%的AI訓練數據被少數科技巨頭掌控,他們利用這些"數據牆"定義着世界的運行方式。

與此同時,Web3世界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仍遠未成熟。以太坊存儲成本高昂,Rollup項目爲臨時存儲鏈下數據耗費巨資。許多AI公司仍在依賴爬蟲從公開網頁收集低質量數據,而數據授權、版權管理和內容激勵機制幾乎是一片空白。

這個年產值3萬億美元的經濟體,卻缺乏屬於自己的"操作系統"。一個更爲本質的問題浮出水面:什麼樣的數據才真正有價值?是靜態存在的文件堆積,還是可被讀取、授權、調用和交易的數據資產?答案日漸明朗。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存儲數據的多寡,而是如何使用數據並釋放其價值。

​​數據資產化,Irys如何解鎖千億存儲賽道?

被低估的萬億級市場:數據使用權與變現問題

在高度數字化的今天,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產生海量數據:社交平台上的言論、創作內容、產品使用軌跡、上傳的圖像和視頻,甚至是無意中提供給AI模型的大量公開素材。

令人深思的是,即便Web3倡導"用戶所有權"和"去中心化",但在數據領域,真正可用、可控、可變現的數據基礎設施幾乎是一片空白。換言之,雖然鏈上資產能交易、組合和激勵,但數據仍處於"孤島"狀態,無法有效流動和產生收益。

幾個典型問題一直存在:

  1. 開發者難以以合理成本將數據上鏈,尤其是大體量數據在當前基礎設施下成本極高,無法支持日常使用或商業化落地。

  2. 數據即使成功上鏈,也難以高效調用和組合使用,高延遲和弱接口使得"數據使用"成本依然偏高。

  3. 缺乏標準化的數據授權與收費機制,內容創作者或平台提供方無法建立可信的"數據商品"交易模式,無法真正將數據"賣出去"。

存儲與計算分離意味着使用數據時仍需依賴中心化工具或鏈下邏輯,Web3的數據體驗並不完整。

這些結構性問題直接導致了"數據即資產"理念難以落地。我們常說"賦能數據",但一旦涉及授權、調用、交易等具體行爲,就發現缺乏一個真正可以承載這些需求的鏈上平台。

而新興的數據基礎設施項目的出現,正是爲了解決這些核心矛盾。它們不僅僅是提供"更便宜的存儲",而是要從數據可編程、可執行、可激勵的角度,重新定義數據在鏈上的角色。讓數據不再是被動存儲的文件,而是成爲具有規則、價值和行爲能力的"鏈上原生資產"。

核心邏輯:不是存數據,而是釋放數據的價值

在傳統區塊鏈語境中,談到"數據",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"存儲"——把數據寫入區塊鏈或鏈下方案,保證其可用性和不被篡改。這正是某些存儲協議的主要着力點:強調數據存得久、存得穩、存得便宜。

但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的視角完全不同。它們從誕生之初,就不是爲了做一個"更便宜的硬盤",而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設計:如何讓數據真正成爲"有行爲能力"的鏈上資產,參與流通、被使用、創造價值。

這也是新興數據基礎設施與傳統存儲協議最根本的分野——不是存數據,而是釋放數據的價值。

  1. 成本更低,適合大規模應用場景

在Web3世界裏,"存儲"始終是一個成本高企的操作。例如,以太坊的鏈上存儲成本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/GB,極大限制了數據類應用的發展。

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通過底層架構優化和資源調度機制,在保障數據安全性和可用性的前提下,大幅降低了存儲成本。這對於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AI模型訓練、內容平台、社交協議等場景來說,極具吸引力。

  1. 即時數據讀取,提升開發者體驗

傳統存儲協議往往更強調"數據上鏈後不能丟",但當需要讀取這些數據時,卻常常存在調用復雜、延遲高、接口不標準等問題。

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的設計思路則更像數據庫:數據不是"歸檔",而是"可用"。開發者可以通過熟悉的方式,低延遲、高效率地讀取並處理鏈上數據,這種體驗對於需要實時交互或高頻調用的應用來說至關重要。

  1. EVM兼容的智能合約層,開發門檻更低

一些新興數據基礎設施完全兼容EVM,讓開發者可以使用Solidity、Hardhat、Foundry等以太坊生態工具,直接構建與數據相關的合約邏輯。

這不僅降低了Web2向Web3遷移的門檻,也讓現有的以太坊開發者可以無縫構建圍繞"數據資產"的DApp,拓展新的應用場景,如可授權數據市場、鏈上AI處理平台、內容版稅管理系統等。

  1. 多帳本架構,數據更靈活

與單一鏈結構不同,一些新興數據基礎設施採用多帳本架構,讓不同類型的數據可以設置不同的存儲週期與訪問權限。比如,某些臨時數據可以設置自動銷毀時間,敏感數據可以配置訪問驗證邏輯,公有數據則可以開放查詢權限。

這種靈活的"數據生命週期管理能力",讓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可以滿足AI、內容、社交、金融等不同領域的復雜需求。

  1. 可編程數據 + 合約強制執行,讓數據真正"有生命力"

這是新興數據基礎設施最具差異化的一點。在這些平台上,數據不僅僅是"被動存儲"的信息塊,它可以內嵌定價、授權、使用等規則,並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。

換句話說,每一份數據都帶着"合約自覺",它可以:

  • 只允許授權用戶訪問
  • 按時間、頻率計費
  • 自動追蹤使用行爲
  • 在轉移、調用時自動結算費用或收益分成

這種"可編程的數據資產"形式,使得數據不再是靜態內容,而是真正可交易、可激勵、可組合的新型鏈上資產類別。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的定位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"去中心化存儲協議",而是面向未來數據經濟的基礎設施平台。它將存儲、使用、交易、執行合爲一體,爲數據打造了一個從產生到流通再到變現的完整閉環。

對開發者來說,它是一個低門檻、高效率的工具平台;對創作者來說,它是一個可信、可控的價值釋放通道;而對整個Web3生態來說,它可能是打開"數據即資產"新範式的關鍵鑰匙。

數據基礎設施,正在成爲新核心戰場

過去幾年,加密行業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公鏈性能、DeFi創新、NFT應用等方向。但隨着AI、大模型與內容創作的迅猛發展,"數據"這一最基礎卻最具戰略價值的資源,正在重新成爲產業共識中的"硬通貨"。

尤其是在Web3語境下,數據的作用不僅僅是信息記錄,更是智能合約執行、AI模型訓練、身分映射、內容確權等一系列核心機制的原材料。數據基礎設施不再是邊緣配角,而正在走向產業核心。

我們可以從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清楚看到這一趨勢:

  • 某數據可用性項目融資1億美元,專注於"數據可用性"(Data Availability)賽道,試圖解決Rollup等模塊化鏈的數據傳輸與驗證問題。
  • 某IP鏈上協議項目融資1.4億美元,致力於打造"IP鏈上協議",核心在於爲創作者內容建立可追蹤、可授權、可交易的數據結構。
  • 以太坊的blob space(臨時數據存儲空間)面臨容量壓力,這意味着主流Layer 1已經無法承擔不斷增長的數據交互需求。
  • AI相關的版權訴訟數量自2023年起激增超200%,創作者正迅速覺醒,要求平台對其"被用於訓練"的數據做出回報。
  • 多個Rollup方案因臨時數據存儲成本高昂而陷入擴展瓶頸,說明現有數據基礎能力正在制約上層應用的進一步擴展。

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,實則指向同一個現實:Web3正在步入一個"數據爲核心資產"的新階段,對"可用、可控、可變現"的鏈上數據需求呈現出指數級增長。

但我們至今仍缺少一個通用、穩定、支持大規模調用的數據基礎設施。

當前的解決方案要麼專注存儲卻無法調用(如某些存儲協議),要麼只解決特定垂類問題(如針對IP授權的項目),尚未出現一個面向"通用數據資產"設計的全功能型基礎鏈。

這就是爲什麼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的切入點如此關鍵。它們不僅補上了"數據存儲 + 調用 + 交易"這塊空白,更通過可編程數據和智能合約執行機制,爲整個生態提供了一種可被組合、擴展與規模化的解決路徑。

換句話說,這是市場在等待的那條"數據主鏈"。

數據不只是"資源",更應是"資產"

存儲是起點,但不是終點。真正釋放數據價值,需要一整套圍繞"使用權、激勵機制、合約控制"的技術與架構。

新興數據基礎設施正在構建的,正是一條將"數據"真正轉化爲"資產"的區塊鏈底層。

從內容創作者到AI模型訓練者,從去中心化社交到鏈上計算平台,只要你在構建一個依賴數據的Web3產品,這些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都可能成爲你必須考慮的選項。

數據的未來,不只是"放進去",而是"如何創造價值再輸出"。而這個過程,需要一條專爲此而生的鏈。

ETH5.63%
查看原文
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,僅供參考(非陳述或保證),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,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。詳見聲明
  • 讚賞
  • 8
  • 分享
留言
0/400
Token Therapistvip
· 07-31 10:49
就算要承认 但这个注水太严重了
回復0
元宇宙资深流浪汉vip
· 07-30 15:43
圈圈都在卷数据 想喝汤都难
回復0
Gas费刺客vip
· 07-30 15:34
我选的就是eth最堵那天开单
回復0
币圈相声社vip
· 07-28 14:40
数据也成韭菜了 是谁给的勇气
回復0
GasWasterrvip
· 07-28 14:29
卷到爆的数据市场
回復0
0x复利型人格vip
· 07-28 14:24
巨头们的游戏罢了 散户边凉快去吧
回復0
notSatoshi1971vip
· 07-28 14:22
割韭菜的机会来了?
回復0
空投疑惑人vip
· 07-28 14:16
真香打脸现场
回復0
交易,隨時隨地
qrCode
掃碼下載 Gate APP
社群列表
繁體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