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冲击10.5万美元 展现地缘危机脱敏能力

robot
摘要生成中

数字资产在动荡时代展现韧性

2025年6月,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压力测试。乌克兰无人机摧毁大量核轰炸机引发核扩散恐慌,中美贸易摩擦再起,中东地区局势紧张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传统避险资产黄金价格突破3450美元/盎司,逼近历史新高。然而,比特币却在105,000美元关口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稳定性。这种与地缘危机"脱敏"的表现,反映了加密货币市场底层逻辑的深刻变化。

一、地缘冲突影响减弱

比特币对地缘政治事件的反应明显减弱。例如,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仅导致比特币短暂下跌2%,随后迅速企稳。这与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单日暴跌10%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抗压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市场结构的质变:长期持有者比例大幅提高,投机性筹码占比降至近年最低水平。同时,机构投资者通过衍生品市场建立的套保体系,有效缓冲了突发事件的冲击。

比特币的避险属性也在发生变化。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预期下,比特币与10年期美债实际收益率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,使其更像是一种流动性对冲工具,而非单纯的避险资产。

此外,地缘冲突也为比特币创造了新的需求。例如,中东冲突引发的能源供应链危机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,一些国家开始使用比特币结算石油出口,这种实体经济的渗透使得地缘风险部分转化为比特币的刚性需求。

中东局势恶化,比特币逐渐脱敏?

二、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

货币政策转向为比特币带来了利好。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第三季度开始降息,这直接反映在比特币期货合约的高溢价上。历史数据显示,在降息周期启动前3个月,比特币的平均涨幅远超黄金。

通胀压力的缓解也对比特币产生了积极影响。核心PCE物价指数的下降和供应链压力的缓解,虽然削弱了比特币的抗通胀叙事,但却意外释放了其作为"增长敏感资产"的属性。一些机构已开始将比特币纳入成长股估值框架。

中美政策分化也为比特币创造了套利空间。中国持续增加黄金储备,而美国通过"可控贬值"策略推动美元指数下跌。这种货币政策的差异,催生了跨境资本通过比特币进行套利的新通道。

三、市场结构的深层变革

比特币市场正从散户主导向机构主导转变。期货市场中套保头寸占比大幅提升,永续合约资金费率保持稳定。这种变化使得市场不再过度依赖杠杆资金推动,大幅减少了极端波动的发生。

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也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。大型机构持有的比特币占流通量的比例显著提升,这些"冷存储"筹码形成了天然的价格稳定器,使得短期抛压难以击穿关键支撑位。

比特币的估值体系也在向传统金融靠拢。其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相关性降低,但与小盘股的相关性增强。市场正在用传统资产定价模型重构比特币的估值逻辑,其波动率已接近科技成长股水平。

四、短期价格走势分析

近期比特币价格在50日均线附近获得支撑,但多头难以将价格推高至20日均线上方,显示高位缺乏买盘。技术指标如相对强弱指数(RSI)位于中性区域,未给多空双方带来明显优势。

上行方面,如果买家能推动价格突破20日均线,比特币可能会上升至110,530美元至111,980美元区间。下行方面,如果跌破50日均线,可能会测试100,000美元的关键心理关口。

中东局势恶化,比特币逐渐脱敏?

五、未来展望

6-8月可能是比特币的震荡蓄势期,价格可能在98,000-112,000美元区间波动。9-11月可能迎来主要上涨,历史数据显示10月是比特币表现最好的月份之一。美联储可能的降息行动将成为重要催化剂。

然而,投资者也需警惕潜在风险,如监管政策的变化可能引发短期波动。此外,牛市周期中通常会出现"圣诞回调",历史数据显示该阶段平均回撤可达18%。

总的来说,在全球货币秩序重构的背景下,比特币正逐步从投机工具演变为连接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桥梁。其价格稳定性不再仅仅源于波动率的降低,而是底层价值支撑的重构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比特币正展现出其作为新型资产的韧性和潜力。

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,仅供参考(非陈述/保证),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,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。详见声明
  • 赞赏
  • 4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末曾在场vip
· 07-17 06:23
反正我已经梭哈进去了
回复0
ruggedNotShruggedvip
· 07-17 06:22
空军吃瘪咯
回复0
元宇宙包租婆vip
· 07-17 06:15
大牛市就是这么简单啊
回复0
狗庄的小兵vip
· 07-17 05:55
该涨就涨 嗨起来了
回复0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